9月18日,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近年来,市财政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由“事后评效”向“事前问效”转变,切实把好筑牢财政支出第一道关口,进一步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为夯实事前评估基础,市财政局先后制定印发了《襄阳市市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襄阳市本级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法》,将市级所有信息化项目和新出台的申请市级财政资金500万元以上的重大政策和项目纳入事前绩效评估范围,为事前绩效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引和工作规范。
在项目入库前,以事前绩效评估为抓手,围绕立项的必要性、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筹资的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把好预算项目入库关;在项目入库后,以评审为抓手,围绕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经费测算是否科学、成本控制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评估,把好预算资金安排关。同时,推动事前绩效评估与预算评审深度融合,既解决了“是否给予财政支持”的必要性问题,又解决了“给予多少财政支持”的资金量问题,使预算安排更加科学精准。
对一些专业性强、情况比较复杂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时,采取“财政+专家”模式进行。截至目前,已报名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126人,涵盖信息化、经济管理、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对市级信息化类项目,采取技术、绩效、投评“三评合一”方式,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并组织技术专家,财政部门组织绩效及投评专家,以会审方式共同对项目开展联合评审;对其他新增预算项目,采取绩效与预算联合评审方式,对纳入事前绩效评估范围的项目开展评估,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专家参与。
市财政局将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资源配置低效无效。2022年以来,全市共评估项目67个,评估规模达7.4亿元,根据评估结果核减预算2.74亿元,核减率达37.03%,让事前绩效评估对低效无效项目真正起到“过滤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