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枣阳市扎实推动“审管联动”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细化措施、加快流程再造、建立完善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和高效联动机制,实现审批和监管无缝衔接,提升行政效率,改进政务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一个平台助推审管衔接。依托襄阳市“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枣阳市审管联动系统,实现审批、监管信息全程记录、主动归集和交流互动,并与襄阳市“互联网+监管”平台、襄阳市综合受理平台等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审批、监管数据互认、共享、共用。
一张事项清单理顺职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梳理396项行政许可及其关联事项并对其进行确权,逐一明确审批部门、监管部门、配合事项等要素,形成《枣阳市审管联动事项清单》,将审管联动职责清单化、环节精细化、操作规范化。
一个办法明确审管责任。制定出台了《枣阳市审管联动管理办法》,对信息互通、业务协同、责任追究等内容进行规范,落实“一事一人”原则,将审管责任明确到人,推动审管互动规范、有序。
一套方案推动审管联动。印发了《枣阳市审管联动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审批、监管、投诉、执法、信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审管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即时推送行政许可审批办件信息,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审管联动闭环模式,探索打造审管联动特色样板。
四个应用场景提升审管效能。根据《枣阳市审管联动事项清单》,推出便利店、美容美发、小餐饮店、道路运营4个应用场景。通过简化材料准备、加强内部协调等措施,对许可证的审批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有效降低了审批环节的繁琐程度。同时,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对群众办理证件的流程进行监控,从而提高对行业的监管效能。
枣阳市通过推行审管联动改革,提升审管效能,有效避免了企业群众“多头跑、往返跑”,杜绝相关事项监管真空,既实现审批“加速度”,又让监管不缺位不失位,减少对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扰,优化营商环境。(作者: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