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对着摄像头,空转化的沟通管道写满漫不经心

近日,广西南宁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则视频显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一楼大厅摄像头监控方向对着大门口,“书记、院长信箱”在监控范围内,无法保护投信者隐私。面对质疑,广西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查,摄像头为2013年统一安装。书记、院长信箱于2023年安装,主要用于收集师生员工“急难愁盼怨”问题。设置信箱时,未能充分关注到投信者的隐私。学校已对设置在摄像头下的信箱进行了彻底整改。(澎湃新闻)

摄像头下的“院长信箱”,当然没人敢来投诉和举报。其最合适的作用,或许只剩用来投递所谓“匿名感谢信”了。除非投信人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否则基本约等于就是全透明。而我们知道,此类单位内部的“工作信箱 ”,原本最核心的属性就是隐私性、匿名性。消解了这一前提性要件,这类邮箱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当一种主打保密的沟通管道,被摄像头粗暴地“盯梢”,极致荒诞的场景,隐约构成了某种绝妙的讽刺。

和以往被曝出的类似案例一样,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回应此事时,再次特意强调,“是先有摄像头,后有院长信箱”。其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无非是为了自证清白,强调绝不是故意安装摄像头来监控投件人……这番自辩,尽管也可能确属实情,却终究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安装“院长信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为了“收集问题”“解决困难”。既然如此,就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心理,就要注意空间选址的细节,要真正让“信箱”名副其实,而非沦为形式主义的装饰品。

把摄像头安装在摄像头的注视范围内,低级失误的背后,恰恰传递出了满不在乎、漫不经心的心态。毋庸讳言,在某些单位,安装“领导信箱”已经畸变成了一种表演性质的动作,但凡想到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基层情况”,就会例行公事地安装个信箱。其最大的价值,是写进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里。至于其到底收到了多少“信件”、解决了多少问题,往往并没多少人真正在乎、也不会被正式评估。这类邮箱的空转化,并不是孤例现象。

单位内部的“领导信箱”,还不同于纪检监察系统的“举报信箱”。后者有一套完善的技术规范来保障,并且经常能发挥实质性的关键作用,因而备受重视。与之相较,前一类“信箱”则大多形同鸡肋,久而久之,各方也就普遍不当回事了。没有对应的“来信必处”“督办反馈”的落地机制作为支撑,各类“领导邮箱”注定成为暗箱,而不会在现实层面激起波澜——这种僵尸化的“信箱”,其实无所谓是不是装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而就算拆了摄像头,要真正激活这些“领导信箱”,也依旧任重道远。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以行动促质量,真正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下一篇:“试用期”频成“廉价期”,对无良雇主要做好风险预警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