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中华老字号被“摘牌”,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铁律

日前,商务部、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发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中新社)

作为一项官方评选的荣誉性称号,“中华老字号”并不是永久的,而是有进有退、动态调整的。此次, 55个中华老字号被“摘牌”,并不让人太过意外。毕竟,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品牌早已名存实亡,其销售体量、市场占比微乎其微,更有一些企业负面消息不断、口碑滑坡。将这类品牌移出名录,有利于捍卫中华老字号的含金量与公信力,更有利于推动市场持续的优胜劣汰,倒逼经营主体提质增效。

此次调整,根据《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开展复核。经企业自查、地方初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工作程序,确定了复核结果。应该说,结果是极具说服力的。需要理清的是,“中华老字号名录”更多是一个事实确认性质的名录,而并非是一份单纯的保护性、救济性的名录,这是其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企业还是品牌,只有在市场中、在广泛的商务活动中,才能保有生命力。

商标、商品,毕竟区别于文化艺术、手工艺等,后者可以“保护起来”,而前者却必须遵循“业绩决定论”“市场决定论”。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固然会获得一些资源倾斜,也会在宣传上获得一些信用背书,但这并不足以确保一家企业高枕无忧、做大做强。就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而言,“悠久的历史”并不是决定因素甚至不是重要因素。我们看到,一些老牌国货强势复兴、重新走红的同时,另一些“老字号”则是风光不再、日薄西山。

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认同,并不是源于“中华老字号”的这份名录,而是源于一次次购买和使用此类商品的具体感受。某些自甘沉沦的老企业,继续留在“名录”里,只会拖累老字号的整体声誉。对于那些历史悠久、经营健康的商家来说,成为老字号是水到渠成是事情。而对于那些失格化、僵尸化的企业而言,被移出老字号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商言商,适者生存终是铁律。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大型活动”排险是重中之重
下一篇:教授凭“灵魂拷问”出圈,短视频激发知识内在能量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