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这个信息后,现在下班安静了。”最近,一位教龄12年的班主任老师,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在班级群里发的一则通知,引发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讨论。这位老师说:“下班后,很烦还有这个家长找那个家长找,无法从工作中抽身。”还有小学老师吐槽,感觉每天下班后就变客服。“每天的未读消息好几百条,不及时回复又怕家长着急,现在手机一响就紧张,恨不得24小时在线。”(都市快报)
关于教师群体工作状态、工作压力的话题,最近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从密集爆出的案例不难看出,教师们“杂事多,任务重”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其中,固然有各种非教学事务的牵累,但更主要的,或许还在于教学活动及其延伸性过程的影响。应该说,时至今日,在很多学校,教师“上课”的主业,被拉伸成一个漫长的链条,从课前、课中直到课后,从上班时间延续到下班后,长久置于这种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中,难免疲态尽显。
教师教书,天经地义,只不过关于“教书”的内涵,悄然间已经发生了流变。传统意义上,上课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负责,然而现实语境内,教师上课,越发被强调还要对家长负责、要对学校负责,要对各种程序、各种指标负责。不仅要课上得好,还要证明自己课上得好,还要让家长和领导感受到自己课上得好;不仅要当一个好老师,还要向方方面面证明自己是个好老师——如此这般,无休无止。在外部施压和自我驱使之下,教师这份“工”越发趋于繁复。
“上班时间给了学生,下班时间给了家长。”诚如媒体所报道的,很多老师时刻盯着手机,怕万一没有及时回复,会被家长质疑不上心,其实老师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并不代表工作不认真或者不重视学生……近年来,做好家校互动、引导家校共育,已成为教师们最重要的也是最繁琐的工作之一。其典型形式,就是班级群无休无止的互动沟通。这种“沟通”,往往是琐碎的、持续的、不分时段的,并且时常是低效而无意义的。由此,也难怪一些教师烦不胜烦。
教师这份工作,自带神圣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特点。如今,某些地方的学校执拗于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犹如考核客服一般机械化地考核满意度、“投诉率”等等数据,这多少有些狭隘了。教师们需要自己的时间,“班级群”“家校群”也需要设定科学合理的议事规范。就此而言,“必要性原则”与“安静原则”,理应是各方遵守的基本规则。
以“必要性”原则重新梳理班级群沟通,切实减轻教师下班后负担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