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随礼百元太少?莫让面子成为无形牢笼

□谭欣语(重庆大学)

浙江嘉兴的大三学生小西(化名)和朋友参加了一场陌生人的婚礼,起因是她想“去吃席”,而新娘正好也需要人撑场面。她称,婚礼现场的氛围很好,自己和朋友坐在桌边,有些忐忑,又很为这对新人感动。两人各随了100元的份子钱,遭到部分网友质疑,认为她们随的钱太少。对此,小西表示,这是因为两人是学生,拿不出太多钱,但又不好意思不给。且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不同,有质疑也可以理解。(9月19日 《潇湘晨报》)

这究竟是100元太少还是心意太少,很值得说道说道。

中国婚礼上自古以来便有收礼金的传统,其目的是记录送礼人名字,在后续他人请客做事之时,得以因循查找,确定送出礼金多少。这本是为了有来有往,聊表心意而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公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礼金有两大特点:

其一,礼簿上的数字越来越大。甚至家庭内部关于送多送少,都有不一致的看法。送少了没有面子,送多了家庭支出超额,带来额外负担。其二,礼金收发的某些特征越来越像“小型借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回礼一般都会比对方当时送的礼金更多一些。倘若将二者相比较,那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像是借贷中的利息。尽管从未有人明说,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之事。

新一代的年轻人慢慢步入社会,开始脱离父母接触礼金事宜。而随着礼金数额普遍的水涨船高,他们一面叫苦不迭,一面又咬咬牙送出同样高额的礼金。这本质上就是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脱离,是对于面子的妥协。礼金本是为了表达送礼人的祝福,却慢慢成为了一种“仪式灾难”。熟人关系、从众心理、不好意思、没有面子等等,变成了一座座大山,狠狠压在普通人身上,成为一条条绳索,紧紧困住普通人的生活,使之动弹不得。

既然各人之间存在经济水平的差距,又何必追求礼金的从众?礼金本是情谊的外化,本是心意的体现。纠结送礼多少的人,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担心礼金太少,亲近的人会感到不快。关于这一点,关系的亲近与否,情意的深重与否,双方心中自有分辨。既是亲近的人,自然也清楚对方的经济实力,就算随礼不多,收礼方也会体谅送礼方的难处,更不至于因礼金数额产生嫌隙;二是担心在他人面前丢了面子。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生活的实质是为自己所爱而活。外表光鲜,内里空虚才是最大的陷阱。

一分薄面重死人。一味追求面子上的得体,终将把自己送入无形的牢笼之中。

来源:红网

作者:谭欣语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53/13067326.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大学生不爱上课”背后,也要医一医大学课堂的“病”
下一篇:瞄准视力健康的靶心,关注网络文化的内在“引力”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