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统一配餐引起的“预制菜进校园”问题,正在多地持续引发热议。有家长称,预制菜可以吃但不适合所有人,在孩子饭菜上不应该节约时间和成本。有家长认为,可以做预制菜,但是必须公开透明,让大家监督,让大家可以选择。一位来自无锡的家长对记者表示,她已因此事辞职,现在每天给孩子送饭,“我娃班里就两个送饭的,但是那些没时间送饭的也坚决抵制”。(中新社)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理论上,其是一种经济实惠、高效便利的制餐方式。置于当下的大众餐饮市场,预制菜实则已经有了极高的渗透率。很多上班族中午所点的外卖,一些大型连锁餐馆日常的菜品,都大量使用了各种形式的预制菜。而从实际反馈来看,由之所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太多。这客观上表明,“预制菜”相较于传统的烹饪、供餐方案,并不存在更高的风险隐患。至于说,“色香味”等其他更高阶的指标表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得益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维度的巨大优势,预制菜在居民餐饮市场快速跑马圈地,这个过程可说是异常成功,消费者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就“适应”了这一新事物。然而,场景转换,在校园餐饮这一细分市场,一贯无往不利的预制菜,却遭遇了顽强阻击。从近日多地发生的与“校园预制菜”相关的摩擦事件看,家长群体普遍对预制菜进校园表达了不信任、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
抵制非常坚决,反弹异常强烈。此情此景,颇有家长们众志成城,御预制菜于校门之外的架势,甚至还有家长自称因此“辞职送饭”……凡此种种,尽管是爱子心切,却也未免有些反应过度了。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目前预制菜进校园的程度,显然并无网传那般夸张。无锡接连传出的“过期牛柳”“过期小米”事件,经调查被证实都属误会或谣传,虚惊一场。此外,多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发声澄清,强调“没有预制菜进入校园”……
大体可以判断的是,围绕预制菜进校园,目前供应链一方还属于试探阶段,整体较为克制。但可以合理预期的是,在校园供餐外包、中央厨房集中配餐的模式下,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服务商确有动机更多使用预制菜。如果说,这是一种不难推想的“大势所趋”,那么近期家长们的“发难”,则颇有提前施压、先发制人的意味。这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博弈智慧,只不过,还是要基于事实、就事论事,多些据理力争少些以讹传讹才是。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家长们的焦虑和质疑,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和供餐企业已经表态“不准备使用预制菜”。单方面的承诺不足为信,重要的还是要建构起一整套完善的覆盖食材原料、烹调规范和留样追溯等环节的整个食安标准流程。一方面,要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守护学生们“好好吃饭”的权利;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要对“预制菜”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须知,预制菜并无出身论原罪,相比于那种对预制菜的一概而论,具体的厂家和产品所积累的口碑反馈,更为重要。
“预制菜进校园”引担忧,家长们的呼声理应被听到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