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风下雨也能成期货交易,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试验田,工作人员查看融雪期土壤融化深度情况。图/新华社

天气也能进行期货交易?

3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设气候投融资研究机构,发展碳信用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研发上市天气期货,开展新能源产业极端天气风险规避服务。

天气衍生品是指为了对冲天气事件造成的交易量风险,而开发出来的以温度、降雨、降雪、风等天气指标作为基础标的的期权、期货。

市场上用来对冲价格风险的衍生品在对冲数量风险时具有局限性,因此,天气衍生品为对冲价格风险的金融工具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天气期货并不是新鲜事

此前,天气指数期货等就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问世。

1996年8月,美国安然公司与佛罗里达西南电力公司交易了世界上第一笔天气衍生品合同,以场外交易方式开展起来。自此,天气衍生品的交易量迅速攀升。

随后,美国保险业、零售业、农业、建筑业和管理基金等逐渐参与到天气衍生品合约的交易中。伴随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期货交易所开始引入以HDD(取暖指数)和CDD(制冷指数)为主导的天气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从1999年就推出了天气指数期货,欧洲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也于2001年推出了天气指数期货。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等也提供天气期货合约。

在中国,发展天气期货的呼声一直存在。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变化多样性明显,历来是世界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和天气有关的灾害常有发生。同时,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受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尽管多措并举,近年来受灾程度和损失有所下降,但自然的力量难以完全预测和抵消。加之,我国传统农业对抗风险的金融产品服务相当缺乏,目前国内规避农业天气风险的措施也主要以财政支持和农业保险为主。

农业保险当前的服务比较有限,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管控难、理赔速度慢等问题,而财政补贴等转移支付手段时效性较弱,且流程复杂,补偿力度有限。况且,由于温室效应等原因,全球近些年来都处于自然灾害频发状态。

因此,天气期货等有助于规避频发的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形成除保险之外的另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天气灾害保值手段。

除此以外,近些年,新能源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新能源部分技术突破、新能源终端产品出口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而新能源与天气的关系也颇为密切,行业的迅速发展亦为天气期货等的推出带来较强推动力。

随着气候风险的增大和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气候风险对农业、能源、运输、建筑、旅游、零售等产业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企业经营对天气衍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2021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的《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

可以说,天气衍生品的推出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应对气候风险的新路径,有助于转移和化解气候风险的威胁,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天气衍生品成为管理非巨灾天气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

▲3月1日,“冰城”哈尔滨市迎来一场春雪,城市笼罩在一片银白之中。图/新华社

未来天气期货如何发展

未来从市场需求看,套期保值可能是重要需求。

比如说,一家制造业厂家,生产制冷或取暖设备,其发现销量与天气温度变化有密切相关性,就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买卖HDD(取暖指数)和CDD(制冷指数)合约来对冲经营中的天气影响风险,使得金融市场帮助其“削峰填谷”,无论气温怎样变化,公司的收入不变。

以此类推,农业、工业、服务业经营者均可度量自己的“天气风险”,并用金融市场对冲方式保障经营安全和平稳。投资者会通过适当的购买天气衍生品,改变其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以谋求更高的收益。

总而言之,天气衍生品的开发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分散天气风险的渠道,同时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只有更加丰富的衍生品市场,才有助于推进我国金融工程创新,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晚、品种少、交易量小,天气衍生品更是全球较新的产品,未来的市场建设和服务完善方面,仍需要不断探索进步。

一方面,天气风险的识别与度量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其模型所依赖的天气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许多公司对天气风险的认识不足,仍忽视天气风险、未意识到天气风险对冲工具的存在。这些都会影响交易量和流动性。

因此,未来首先需要强化气象技术人才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气象科学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中长期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开发和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库,开发各类灾害性天气信息查询、气候(或天气)风险评估等服务,为天气期货(气温、降雨、降雪指数期货)的研发与推出提供专业化的气象信息支持。

其次,也需要大力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天气衍生产品,应鼓励期货交易所与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围绕具体天气衍生品品种等开展专题研究,直接服务于天气衍生品品种研发的实际需要。

当然,做市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搞活。从国际经验看,天气衍生品的供给者主要是基本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他们作为天气衍生品的售卖方,致力于开发新的天气风险管理产品,通过出售产品,接受购买者转移的天气风险。

一般来说,供给者都具有较大风险承担能力,主要包括能源、保险等公司。我国的大型能源公司有自身特点,未来如何参与市场需继续探索。

接下来,不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资本市场创新,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我们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善于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天气衍生品品种及其市场化道路。

撰稿 /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编辑 / 刘昀昀校对 /卢茜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蜜雪冰城不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翻车
下一篇:不能让年轻人脱下“长衫”后却不着寸缕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