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担心小孩说热梗,是对教育的不自信

□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一则“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的话题引发争议。“鸡你太美”“你这个老六”“海王”“雌竞”……小孩子懂的梗很多,引发许多网友、父母对于孩子的担忧。3月7日,媒体还发表评论称“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网络时代,或许没有人能在网络热词之前“独善其身”,作为“数字土著”的这一代孩子更是如此,但需要为此忧心忡忡吗?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既是基于经验,更是相信教育。

网络热梗其本质是英国行为学家道金斯所说的“因”,一种“人们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也点明了网络热梗的传播路径——依附于复制与模仿,对于“白纸”一样的孩子们之所以能满口网络热梗,无外乎来自网络、家庭和同龄人,从这三者也能建构出小孩子网络热梗生成的基本路径——在网络中接触,在家庭中强化,在与同龄人的社交中共同完成这一特殊的“社会性知识”的生产,而你要问他这个“老六”“你太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个,他除了愣在原地告诉你“同学们都在说,也很难有别的答案。

在许多人看来孩子是一张白纸,这些流行梗会侵蚀孩子的内心,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是的,小孩子的内心与价值观念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也正因为只是一张白纸,这些以梗为代表的俗文化,也无法被孩子们解码和解构,只能得其表而难理解其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热梗只能短暂地占据孩子们的语言体系,构成一套流行的、在伙伴中通用的语言体系,和之前的《勇者》无异。

这种担忧表面上看,是一种传播效果上的“第三人称效果”,认为大众传播内容对“你”“我”没什么影响,而对泛指的“他”有很大影响。可目前没有研究证明,网络对于孩子有很大负面影响,而对作为孩子父母的成年人没有影响;相反,最近欧盟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参与网络使用和各种内容创作实践,为当今儿童提供了独特的自我表达、社会化、参与和培养创造力的机会,研究者们也一致认为,提升儿童“网络韧性”和“网络素养”,是数字时代一项可贵的“投资”。

深层上,这种担忧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自信。如上所述,这些网络热梗只是短暂地以流行之态占据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结构,从本质上,经过平台的审查之后,到达孩子端的热梗大部分是一种梗,一种俗文化、流行文化,但通过之后学校的语文人文教育,会逐渐在这张白纸上建立起另外一种“雅”文化——看到落日,也可以讲出一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另外,所谓“网络失语症”是不是个真命题,有多少自我实现的特点,又有多少精英主义的偏见?

此外,热梗的使用场合问题是另一个被诟病之处,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孩子上课也讲热梗,激发一种热梗“病毒传播”,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同样,这种无秩序意识,既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也给我们应对未来也不会消失的以热梗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指明了方向,堵不如疏,应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一样,合理使用热梗,分场合、有秩序。同样的,这种秩序意识不是正常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应赋予孩子们的吗?

许多网友对于热梗幼龄化的口诛笔伐,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进入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几乎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流行语、流行词,更是跟风学了一大堆,相比这些被打上“恶俗烂梗”标签的热梗,现在来看,那些流行词更是不知道脏到哪里去了。也正是当我对这条新闻无比迷惑,心想“现在的小孩这么脆弱了?”,我看到一条评论,“小时候谁不是学了一口脏话,长大了才不说的”。长大了反而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教育,因为教育带来的心智与语言结构的成长和教育促进的社会化。

家长、网友对网络热梗的担忧,不禁让人想起之前陪伴许多90后、00后童年的动画片,因为一些家长的举报而下架,下架理由是“神仙打架”“葫芦娃穿着暴露”“灰太狼煮羊过于血腥”……部分家长的“宝宝思维”让整个社会为其埋单,以一种线性的“发现-堵死”思维,不相信教育的化效果。太多案例警示我们,任何过度的保护背后,都时刻蛰伏着一种反噬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7/54/12432465.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高颜值女大学生养猪遭质疑?请放下对农业的认知偏见
下一篇:是时候摘下“有色眼镜”,来看高校校招了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