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热度不减,古典诗词也能深入人心

□刘一昂(吉林大学)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近期热播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围绕燃、寒暑、心动、天下、十年等关键词展开,品味着点滴欢喜与万千滋味,勾勒出千里江山与家国豪迈,让观众与诗词再一次相遇。回顾《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8个年头,从飞花令到诗词接龙,再到“云中千人团”,节目形式不断变化,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2月15日 《人民日报》)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瑰宝,一直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传承至今的文化因子,或是嘤嘤之语,或是浩然之歌,早已经长在人们的血液里,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无论何时何地,或喜或悲,我们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同样的,古诗词也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美好。面对同一场春雨,孟浩然传达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杜甫却表达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面对夏天的炎热,辛弃疾为丰收的年景感到由衷的喜悦,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白居易则为农家的艰辛表示同情,感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面对社会变迁,《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作为突破口,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外衣,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的经典之路。在节目中,AR、VR等技术的融入,让北宋的街市、敦煌的飞天和九色鹿等多个经典场景和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而“身临其境”“诗词抢答”“沉浸式体验”等丰富多彩且充满趣味的赛制形式,也带领观众领略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美。节目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织点,弥补了综艺类节目“原创性不足”的短板,从而让“诗词热”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中国诗词大会》发光发热的背后,也是一段用坚守书写传统文化新篇章的八年岁月,就像点评嘉宾郦波老师所言:“华夏文明是典型的时间延续性文明,所以中国人讲求在光阴中积累、岁月中沉淀”。八年时间不短也不长,可以默默无闻,也可以掷地有声,也正是凭借八个年头的坚守与创新,《中国诗词大会》才能在一季又一季里不断探索诗词的奥妙,引领文化创新的浪潮。

展望未来,如何延续古诗词的热度,让传统文化真正热起来,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对节目组来说,要避免矮化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带上“竞争”和“功利性”的标签,同时,要注重节目的创新性和原创性,通过多渠道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不陷入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固定模式中。对观众来说,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多读多学多练,更要思考如何应用,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同时,也要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而古典诗词的魅力永存,在一次次的推陈出新中,古典诗词也能深入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6/59/12321884.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姐弟恋”走高,爱情才是婚姻的一块糖
下一篇:需用公益测评清扫“第三方评测”乱象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