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椒”响曲⑤丨王昕越:一碗红烧肉,“寻味”故乡的发展

【编者按】在每个人心里,故乡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里,永远的故土又会谱写出怎样的时代变奏曲?2023年春节前后,红网“青椒计划”继续推出《新春“椒”响曲》,从茫茫漠北到江南风情,看返乡过年的学子,以青春视角,记录故乡的乡野乡趣、人文魅力与发展之美。

□王昕越(山西大学)

焯过水的五花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炒制,猪皮微皱、表面酥黄,肉香味也随着柴火香飘了出来,此时再将天然紫草、栀子、红曲米等中药材放入锅内,以文火焖制三到四个小时,色泽红润,娇嫩诱人的红烧肉就可以出锅了。

家乡的红烧肉。

在我的记忆里,这碗红烧肉是年的底色,亲人齐聚餐桌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红烧肉的香气氤氲将往事朦胧,唤起的是不变的家乡记忆。家乡的红烧肉,它或许没有粤菜精致,没有鲁菜讲究技法,却有人间最纯净的乡愁。

或许你会好奇,红烧肉这么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怎么算得上独特的家乡美食呢?这正印证了那句“海水的味道都是相似的,孕育的风味却各有各的不同”。家乡的黑毛猪红烧肉又被称为“老班长红烧肉”,这道菜传承自老红军李开文。

李开文和父老乡亲们在一起。

李开文是金寨槐树湾人,曾任中央特灶班班长,是一位完整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他给毛主席当了11年的厨师,他烧的红烧肉深受毛主席喜爱。

做红烧肉,李开文有着独一份的秘方。不加酱油,依然能让五花肉“蜕变”成红亮软糯的外装。

新中国成立后,李开文不求官不要待遇,选择回到故乡,利用业余时间将这份烧制手艺传承下去。时至今日,承载着独特记忆的“老班长红烧肉”出现在金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成为年夜饭必备“单品”。

老班长红烧肉。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觉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常听父辈们说,在他们小时候,哪怕是猪油拌饭都很少见,更不用说这一碗晶莹剔透的红烧肉。所以,他们盼着过年,盼着喜气洋洋的爆竹声里,能吃上难得一见的红烧肉。

今天,红烧肉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可那份对年的期盼,仍延续了下来,人们将炙热的乡思、怀旧、留恋封存在这一碗红烧肉里,载着割舍不掉家乡情结缓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

历史的沉淀,是老班长红烧肉独具一格的底蕴;传承出新,则是家乡人们年味和归属感的共鸣。

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折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如今,“老班长红烧肉”已经成为了金寨的一道名片。

一家老班长红烧肉品牌专卖店。

县委县政府指导创立李开文红烧肉品牌,把这一碗红烧肉打造成为金寨的名片,带领老区人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品牌创立以来,共上门收购贫困户黑毛猪一万七千多头,解决了近两千农户卖猪难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黑毛猪养殖及相关工作,并因此脱贫致富。

在2018年安徽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大赛中,“老班长李开文牌红烧肉”荣获铜奖。多年来,从默默无闻到得奖瞩目,有一群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干柴细火孕育出人间风味。在辈辈传承中,红色故事为家乡美食文化增添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内涵。

一道红烧肉,盘活了一条产业链。

金寨黑毛猪。

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组建全套生产线、创新经营方式,金寨黑毛猪走出了大山,金寨人民也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产业脱贫的新天地。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的家乡,在文化助力、产业带动的“人间正道”上演着经济、人文、生态显著进步的新故事。

一道小小的红烧肉,像一支大大的船桨,在家乡人民的奋楫笃行和殷切期望中,助力家乡经济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不断迈进。

红烧肉是年的底色,家乡的味道,则是我们人生的底色。随着文化旅游和电商的快速发展,家乡的红烧肉带着老班长李开文的红色故事香飘万里。辞暮尔尔,烟火年年,这份家乡记忆,也将伴随我们,在时节变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力量与信仰,温暖更加美好的一年又一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昕越

编辑:姜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5/64/12252590.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景区氦气球故障坠落:别让游玩变“玩命”
下一篇:回到故乡,把“电”充满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