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撞名张珊珊个人信息遭曝光?舆论声讨不能伤及无辜

□曾一凡(郑州大学)

11月29日凌晨,自媒体博主“谈今说事”发布一篇名为《张珊珊委托律师声明:所有媒体立即删除文章,三日内公开赔礼道歉》的文章。该“律师声明”中明确提到,委托人“张珊珊”与网络上热议的与数十家核酸检测机构相关的“张姗姗”并非同一主体,并要求发布相关内容的自媒体立即删除相关信息,发布不少于7日的公开致歉声明等。(11月30日《山东商报》)

此“珊珊”非彼“姗姗”,只是名字相似却带来了如此麻烦,再一次揭露了网络暴力乱象。事实上,舆论声讨并不少见。在网上浏览时,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文字或者视频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一张图,几句话,便足以掀起一波舆论热潮。在看到这些吸引人的标题时,不少人往往会情感冲动先于理智思考,不自主地参与到讨论当中。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参与者,我们应时刻保持理性,舆论声讨应有底线。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自媒体的号召力得到了放大,把关人的权力逐渐由传统媒体转向了大众。面对热点,许多人往往会迅速地跟随各个网络大V蜂拥而上。当然,一些从前不易得到重视、难以发酵的社会问题,无疑可以借助这股力量使自己遭到的不公得到曝光,从而让问题获得解决。

然而,低门槛也意味着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仅仅利用极少的证据,甚至不需要证据,只需寥寥数语就可以推动大众舆论扩散,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稍不注意便会越过“红线”,从“声讨”到“辱骂”再到“人肉”,不受控制的网络舆论往往会带来难以忽视的危害,无数次舆论判案与反转新闻也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舆论的规范限制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在了解网络舆论的同时合理控制它的界限。一方面,要利用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塑造社会良好风气,打击社会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时时保持警惕心,避免网络暴力占据舆论主导阵地。

事实上,无论核酸检测公司有多令人愤怒,网络暴力都不可取。目前来看,网络舆论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管,但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在全国两会上,曾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要完善网络法规的建议提案,但距离完备仍有一定的距离。如今,推进网络舆论规范,建立法律法规惩治网暴诽谤等行为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立好界限,才能有法可依,有纪可守。当然,平台要进行自我监管,肃清歪风邪气,助力长久良性发展;自媒体账号也要兼具专业知识与高素养的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将利益与流量作为自己视频文案制作的风向标。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自媒体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谨防舆论声讨越过底线。

来源: 红网

作者:曾一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83/12108405.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AI“听音识病”何时成就中医国手?
下一篇: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做手脚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