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狗狗风靡校园:一次大学生的集体“越轨”

□杨晓雯(四川大学)

最近,在大学校园内刮起了一阵“养宠物”的风潮。但是,这个宠物并非真实的动物,而是用纸壳等材料做成的“仿真宠物”,宠物的类型以小狗居多,造型各不相同,有杜宾、哈士奇和巴哥等不同犬型。但是其相同点是都被用绳“栓”在宿舍门口,一眼望去,整个宿舍走廊每户门口都有一只看门的仿真宠物,排列甚是整齐。

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甚至已经出现了带着纸盒小狗去操场遛弯的现象。看似离谱,但实际上这未尝不是一种正向的“越轨”行为。

无论是将纸壳制作的仿真宠物拴在门口,还是牵着纸壳小狗去散步,无疑都是反常行为。正如失范这个词所界定的那样,人们失去了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果放在非疫情封控时期,这种行为可能不仅不会引起效仿,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有几分“神经质”,为何现在却变成有趣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一种流行呢?

要解释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需求与控制这对概念出发。任何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个人的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有各种需求并试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人又应实现自我控制,使满足需求的方式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在疫情封控期间,人们受限于固定的空间,只能从事有限的活动。虽然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和外界连接,但是身体层面却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没有具身在场,人的体验感大打折扣,因此越发需要一些新鲜内容摆脱枯燥重复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正是渴望接触新鲜事物,渴望和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连接的时候。而疫情封控校园的情况下,大学生们满足需求的方式十分有限。最终当个人需求的力量过于强大,而找不到符合日常规范的方式进行突围时,类似“养假狗”“遛假狗”的“越轨”行为就出现了。

那是否反常的行为都需要纠正呢?从这种行为的后果出发,实际上这种“越轨”仅仅是偏离正常,但是并未对他人造成困扰。因此这种行为本身即便存在“不正常”的属性,但实则无伤大雅,不具有危害性。其次,这种现象并不只发生在某个大学生身上,或者某个寝室和某个大学里,而是具有普遍性。从一种个体的“越轨”尝试,逐渐扩散成一次集体的“越轨”,说明这种看似离谱的方式确实能够缓解某种普遍存在的压力。这也说明,大学生群体渴望通过“越轨”的方式来制造新奇感受,并非是个别现象。

默顿的手段目标论告诉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到目标,当社会为人们提出的文化目标与达到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时,人们就可能有五种行为方式,分别是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逃避、“越轨”。

对于身处封闭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用“越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内心需要,总比选择运用逃避的方式要好得多。与其每日沉溺于虚拟世界,在互联网中寻找新鲜感,不如和自己的室友们动起手来,一起设计一款专属于宿舍的吉祥物;与其沉浸在羊了个羊这类小游戏中打发时间,不如起身走向操场散步,哪怕身后跟着的是一只纸壳小狗。

同时,在管理学中,有建设性越轨行为这样一个概念,指的是组织中的个体虽然打破了规范,但最终却通过这种创新为组织和成员带来了福祉。由此可见,制作仿真宠物也未必不是一种建设性越轨行为,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给自己带来了欢乐体验,给看客带来了新奇感受。在本就相对纯粹的大学校园中,何尝不多一些这种无用但有趣的尝试呢?

来源:红网

作者:杨晓雯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31/11996833.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腾讯会议收费没毛病,但收费模式仍有改进空间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