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再次激进加息,病急乱投医后果几何?

▲当地时间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新闻发布会。图/新华社

当地时间9月21日,为进一步缓解通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75个基点到3%至3.25%之间,这也是一年内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大幅度加息。美联储此次加息,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008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按照一般逻辑,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率高低与经济好坏唇齿相依。对国家而言,加息可以压抑投资与消费,这是阻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通胀)的良方。

面对通胀问题,美联储此前已经加息4次,加息幅度也从最初的25个基点跃升到75个基点。有预测显示,2022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为4.4%,直到2024年才会降息。

加息加剧市场担忧

市场反应是灵敏的。

美元指数周三一度创20年新高111.64,最后收涨1.06%,报111.37。欧元兑美元收跌1.32%,报0.9836。汇丰经济学家预计,欧元兑美元在未来几周将跌破年内新低。与其他货币相比,美元兑日元小幅上升,最高升至144.70,最后收涨0.25%,报144.07;英镑兑美元跌至1.1234的37年新低,最后收跌0.98%,报1.1268。

从一系列汇率变动表现可以看出,加息对各国的货币与金融已经造成了波动和影响,只是各国呈现的数据存在不同。

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跌1.7%,至30183.78点;标普500指数下跌1.71%,至3789.93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79%,至11220.19点。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低0.9%,报每桶89.83美元,为9月8日以来最低收盘价;美国原油下跌1.2%,报82.94美元,为9月7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如此看来,美国加息带来的并非是提振全球经济预期,相反,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出的是消极反馈。这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美国加息政策实际效果的担忧,还反映了他们对美国经济前景预期倾向于保守。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21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至3.25%之间。这是美联储今年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图/新华社

五次加息抑制通胀效果有限

美国此轮通胀的成因,不仅包括联邦政府为了复苏经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制美元投放市场以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物价上涨,也导致了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走高。

美国去年经济的增速是5.7%,而今年的增速会放缓。美国控制通胀的手段比较单一,而且产生了路径依赖,基本就靠缩表和加息两种方式。并且,美国CPI本月同比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不下。

考虑到社会舆论压力和“政治正确”,美联储不得不抑制通胀,甚至不惜承受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衰退为代价。激进加息,利率上行,最终可以说必然造成股市下跌,打击消费和投资。

美联储加息,理论上可以让需求降温,但对于能源供给冲击、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供应链成本上升,垄断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加息的效果则不那么明显。

自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五次加息,加息幅度累计达300个基点,但美国通胀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下降。

实际上,美国政府一直在制造各类金融泡沫和“推动再工业化”中徘徊。但治标不治本,不停地制造政策延误,放纵可能的危机产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华尔街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美国民主制美其名曰是“法治”和“分权”,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没有表现出推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和改革的诚意。

美元进一步走强产生副作用

面对经济问题,美国权势阶层上演了无穷无尽的“踢罐游戏”,但都没有扭转金钱和权力过分集中在金融部门趋势的决心,对风险监管以及扩大华尔街金融势力的自由度,往往是投机性决策。

美联储“治标式”持续加息,则是金融波动和不稳定的表现,而金融不稳定正是“政治泡沫”促成的,每一次经济和金融波动的背后,都潜伏着某种“政治泡沫”。

政治泡沫源于特定的信念、制度和特殊利益组成的强大共同体。对金融行业的风险偏好行为,“政治泡沫”不仅不会对风险进行阻止和加强监督,反而会促使其进一步放大。

如此,美国经济和金融波动不断反复出现,政府政策在金融宽松与政府监管中不停地腾挪,加息也就反复上演。

通胀不抑制,加息就不停止。美国国内经济政策通过美国国际地位得以放大,并通过美元这一全球基础性货币实现外溢和渗透,进而持续影响到全球经济稳定。

美联储加息是否有助于帮助解决通胀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美国的“自私”和对“现实主义”的崇拜。

由于美联储加息,全球经济都要承受美国金融波动以及民主制度“低效”和“挫败”的后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动用更多的政策以及货币手段,去防止美国加息而带来可能的金融波动和经济危机。

而这,恐怕只是刚刚开始。

撰稿/王英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博士生)编辑/徐秋颖校对/吴兴发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北京扩容自行车道,让市民乐在“骑”中丨新京报社论
下一篇:甘宇获救:双向奔赴是对平凡英雄的致敬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