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又回到大山,打动我们的不止孝心

□徐双双(重庆大学)

9月19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条“‘背母上大学’的他,又回到了大山”的新闻,把一位名叫刘秀祥的男子再次拉回了我们的视线。原来早在2008年,出生于贵州的刘秀祥就因为“孝子背疯娘上大学”的故事而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而今,学有所成的他离家又归来,再次成为人们口中谈资的是,他已然成为一名热心助人求学的优秀老师。

四岁时丧父,母亲精神失常,至五岁姐姐哥哥不堪重负逃离出走。与同龄人相比,年幼的刘秀祥此时并非依偎在父母怀里索爱,而是以稚嫩的肩膀担负起照顾家庭与母亲的重任。如果没有母亲这一“羁绊”,刘将更自由,更“轻松”,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刘秀祥并非无情之人,相反,其内心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把照顾母亲与完成学业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一份责任心,更是一份孝心。也正因如此,其被当地人称为“贵州第一孝子”。

打动我们的绝不仅是刘秀祥身上所具备的孝心这一品质。从刘的奋斗历程来看,其兼具“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耐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假如生活给了你一个柠檬,就把它做成一杯柠檬水”的乐观豁达,更有对坚持奋斗的身体力行。笔者并非欲加歌颂刘秀祥所经历的苦难,正如其所言:“展示‘伤疤’只为激励他人”。如果没有父亲的早逝、母亲的疾病、家人的逃避与出走以及经济条件的困窘,刘秀祥或许能够更快乐、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从刘秀祥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的力量以及读书对于一个普通人命运的改变。刘秀祥也成为那些正经历着与之相似命运之人的榜样与精神力量源泉。

从刘秀祥身上,我们似乎也更能理解一位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中所写“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背后所遮蔽的心路历程。刘秀祥与这位博士都具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伟大品格。可见,精神力量对一个人度过困境的强大支撑。

当然,或许有人会质疑笔者,认为精神力量向来是空洞无实际效用的,实则不然。“在煤油灯下读书是最开心的事”是上述那位博士所坦言的,尽管读书并不能立即改变一个人现实生活经济的困窘,但这短暂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充电”,能够使得他重获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与命运对抗的力量,一种继续勇往直前的力量。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刘秀祥放弃了高薪工作,而是选择了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以教育之手将家乡更多学生“推”出去。他深知:贫困地区的教育,就是要“唤醒”。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早在大学时期,刘秀祥就已经资助过三个贫困学生念书。学成之后又毅然选择回家乡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只让人觉得可怜,还应该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以切身经历教育并感染学生,使得更多学生看到了学习所迸发的潜力以及知识对于改变一个人命运所具有的强大扭转力。刘秀祥也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敬佩。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无论他出生在北京上海,还是贵州望谟”,刘秀祥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给那些身处逆境中的学生照亮了一束光,希望能有更多身处逆境的学生能从刘秀祥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作为突破自身困境的榜样,坚信“人生无论多艰难,趟过了泥泞,就是光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双双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9/20/11850583.html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我的县长父亲》获奖遭质疑,文学作品不该被“娱乐至死”
下一篇:硕士毕业送外卖,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吗?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