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徕卡难阻手机下滑,小米加速投向造车

  11月23日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小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1.1%。受此拖累,小米当季总营收为704.74亿元,同比减少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17亿元,同比下滑59.1%。

  手机、IOT、互联网三大业务集体受挫之际,小米的股价也持续下探。11月24日,三季报披露次日,小米集团港股收跌近4%。自2021年初创下历史新高后,小米股价已下跌74%,目前市值剩下2353亿港元。在宏观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滑9%,前五大手机厂商中只有苹果逆势增长,小米手机出货量虽然好于大盘,但下滑幅度也达到了8.4%。

  小米手机与徕卡达成合作

  5月与德国徕卡达成独家影像战略合作,被视为小米冲击高端、提振出货量的一大举措。但从实际出货数据来看,徕卡的加持显然难以挽救小米手机业务的下滑。

5bCP57Gz6ZuG5Zui6IKh5Lu36LWw5Yq/小米集团股价走势

  据小米披露,三季度该公司海外营收占比50.5%,超过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出货在海外。由于当季在海外市场加强了促销力度,以及受存货减值拨备增加影响,小米智能手机的毛利率同比下滑3.9个百分点至8.9%,拖累该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至16.6%。

  但小米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带来一些乐观信息。根据IDC数据,三季度小米全球手机出货量下滑幅度明显低于OPPO和vivo,后两者跌幅均超过22%。这主要得益于小米高度分散的全球市场,在印度、欧洲、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均保持较高的市占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说明小米手机业务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要小于OV,而中国区当季出货同比下跌12%,领跌全球主要市场。

  智能手机之外,小米集团其他两大业务板块也出现下滑。其中,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同比下滑9%至190.58亿元,环比减少3.8%。原因包括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若干IoT产品的需求减弱,导致境外市场销售额减少等。该业务的毛利率为13.5%,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

  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减少3.7%至70.7亿元,环比增加1.4%。这也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影响,同比下滑主要是由于金融科技及广告业务收入减少导致。

  加大力度投向造车

  “未来全球智能电动车具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而且行业目前格局尚未确定,也才刚刚开始,小米拥有非常多的机会。”王翔在业绩会上透露,小米造车目前有实质性的进展,研发人员已超过1800人,该公司要全力保证第一辆车的成功,而且要在2024年准时面世。

  财报披露,在发力造车的决心下,三季度小米研发开支同比增长25.7%至41亿元,环比增长8.1%。这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费用达到8.29亿元,环比增长了35%。

  截至目前,2022年小米在新能源和创新业务的相关支出已达到18.65亿元,其中一季度是4.25亿元,二季度是6.11亿元。

  根据此前市场预期,2022年度新能源车和SoC芯片对于小米的年度调整后净利润影响在35-40亿元之间。由此,可以合理预期小米四季度造车和创新业务费用应该在17-22亿元之间。

  除了研发投入,小米对造车的进度其实一直都讳莫如深。当前已传出的信息包括,小米首款车型激光雷达将采用禾赛科技的产品,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和比亚迪刀片电池。

  同时市场也有一些研报汇总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小米首辆工程车已于今年9月28日在上海下线,整体进度顺利,小米北京亦庄新城汽车工厂预计年内完工。这其中,小米上海总部负责整车硬件和软件,北京总部负责座舱、自动驾驶和工厂量产。

IOmbt+WGm+WxleekuuWwj+exs+iHquWKqOmpvumptuaxvei9pua1i+ivleaDheWGtSDlm77mupDvvJrlvq7ljZo= 雷军展示小米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情况 图源:微博

  根据市场信息,小米首款车是轿车,量产时间在2024年上半年;第二款是SUV,预计2024年发布,2025年量产。首款车尺寸对标BMW 5系和比亚迪汉,产品定位是对标50-60万的高端轿车,市场预期在30万以上,实际价格可能为25-30万区间(低配和高配等多个版本)。

  在首款车尚未量产上市之前,目标就已瞄准全球前五,并且年出货量要破1000万辆,虽然可以看出雷军的决心,但市场还是免不了质疑。

  在整个集团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小米的现金流能支撑重投入的造车项目吗?

  去年3月,在小米官宣造车时,雷军曾透露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流有1080亿元,足以帮小米汽车度过早期研发阶段,未来10年预计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小米最新发布的2022年三季报,截至9月底,小米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81亿元,现金资源总额为人民币943亿元。

襄阳网-襄阳生活网收录的所有新闻与图片资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篇:ESG观察:京东离不开“兄弟”,更需要科学的企业治理体系
下一篇:持续加码万亿元赛道 奈雪的茶再“饮”咖啡
Copyright © 2012-2022 襄阳网 版权所有